求是学堂成立。
求是学堂更名为安徽大学堂。
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
学校停办。
学校复办,并更名为安徽大学。
创办时间
学校更名为安徽省立安徽大学。
抗战期间,因日军入侵,学校被迫西迁并曾一度停办。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大学于安庆市复校,定名国立安徽大学。
迁至芜湖市,与安徽学院合并,恢复校名安徽大学。
思想改造运动以后,安徽省委决定,将安徽大学搬到省会城市合肥。为此,学校成立了基建领导小组,并迅速派出以徐连成、朱世雄为正、副科长的基建工作班子,到合肥从事新校基本建设工作。
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安徽大学部分系科调往华东地区有关院校,同时调入一些系科,设师范、农学两个学院,并于1954年2月分别独立组建专门性的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师范学院(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建制取消。
由原安徽大学派出的基建班子,在合肥西门外建设的新校已经落成。省委原拟将安徽师范学院迁往合肥新址办学,但是由于形势发展的变化和需求,省委决定师范学院仍留芜湖,在合肥新校另建“合肥大学”,曾希圣兼校长。并决定将安徽师范学院的主力系科物理系成建制的迁入合肥大学,只留少数教师继续在芜湖筹备新的物理系。其他系科包括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生物、化学等系只抽出少数骨干教师加上学校部分管理干部到合肥大学。
安徽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点支持安徽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
安徽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学校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也是安徽省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后的第二所“211工程”重点高校。
经省政府批准实施“211工程”建设项目,同年李鹏、乔石等同志亲笔题词祝贺学校建校70周年。
获准作为“211工程”项目院校在国家正式立项建设。同年,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原安徽银行学校和安徽财政学校并入安徽大学。
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顺利通过了国家整体项目验收。
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分别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立项审核和国家计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组的考察评估。12月28日,占地2000余亩的磬苑校区举行了开工典礼,并于2004年开始进驻。
学校《“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正式在国家立项建设。
顺利通过国家“十五”、“211工程”整体项目验收。
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教育部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安徽大学协议会签文件已正式颁发。按照共建协议,教育部将安徽大学发展建设纳入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整体规划,给予直属高校同等待遇。
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学校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
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安徽大学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