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武汉市
  •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 电话:027-88662270;86727014
  • 特殊招生:高水平运动员
  • 招生批次:本科普通批

历史沿革

  • 1930年

    湖北省教育厅厅长黄建中先生着手筹建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之滨的宝积庵。

  • 1931年01月01日

    创办时间

  • 1931年

    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立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兼任第一任院长。学院开办时,设两系一科,即农事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专修科。

  • 1932年

    增设民众教育专修科。

  • 1935年

    增设农事教育专修科。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修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 1936年

    上半年,受当局迫压,学院被迫停办。  

  • 1941年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鄂主政,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计划大纲》。按大纲规定,学院正式恢复,选校址在恩施五峰山。

  • 1942年到1943年

    该校增设史地专修科、一年制师资短训班,并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办附中、附小。然陈友松与前任院长、省教育厅厅长张伯瑾以及陈诚办学意见不合,于1943年7月辞职返回西南联大。

  • 1944年

    陈友松回到重庆之后,呼吁国民政府改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为国立大学。李四光对此极力支持,亦积极奔波,广为号召。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将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亦称“国师”,隶属国民政府教育部,汪奠基任首任院长。

  • 194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到后方的各级机关、学校纷纷迁回。因种种原因,国师没有复员于它的诞生地武昌宝积庵,而是先抵江陵,后至沙市童家花园。

  • 1945年

    国师粗具规模,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系俱全。

  • 1948年5月

    国师归迁武汉。学生先期借住国立武汉大学附属医院。9月、10月间,迁往汉口唐家墩市一中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中共地下党加强了对国师学运的领导工作,国师成为汉口的学运中心。

  • 1949年

    国师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等人的关心下,在国师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成立,10月15日开学,至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国语文、数学、物理、体育卫生、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科,在校学生753人。

  • 1949年7月16日

    中南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部接管国师,因当时国师无固定校址,遂停办整理。全部校产移交给继国师续办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 1952年

    教育部进行了全国性院系调整工作。湖北省委将学院的大部分教职员工、各科学生和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即今华中师范大学)。以省教育学院留下的部分人员和校产、校址为基础,成立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开设有教育、语文、历史、俄文、数学、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科。

  • 1954年4月

    改名为湖北师范专科学校。

  • 1955年8月

    迁址武昌马房山。

  • 1956年

    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专的语文、历史两科分出,另行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将体育科分出,成立武汉体育师范专科学校;将音乐、美术两个短训班分出,与华中师范学院的图画、音乐两系合并,组建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 1957年

    湖北省委将湖北师专与武汉师专两校合并,组建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校址迁回武昌宝积庵。教职员工620人,在校学生2138人。设有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科。

  • 1958年8月8日

    湖北省委批准将武汉师范专科学校改为武汉师范学院。有教职员1543人,设有中国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修科,并设有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本、专科兼办,奠定了完整的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和建制。

  • 1966年

    “文革”期间,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大环境的极大影响。“文革”结束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才得以恢复和发展。1978年,根据《湖北省教育事业八年规划》(草案)和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1978-1985年发展规划,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 1984年1月

    湖北省委为统筹安排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决定将武汉师范学院原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由省直接领导和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速发展和改革我省高等教育的决定》文件,同时上报教育部。

  • 1984年8月11日

    教育部同意将武汉师范学院改建为湖北大学。

  • 1984年9月26日

    湖北大学成立大会隆重召开,省长黄知真、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揭牌。成立初期,设有中文、政教、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等10个系和教育行政管理、中文、政治三个专修科,共13个专业,本专科学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 2004年

    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 2010年9月19日

    学校成为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

  • 2011年10月

    学校与长江出版社合作成立图书出版发行机构“湖大书局”,标志着学校拥有了自己的出版发行平台。 

  • 2012年5月

    入选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12月,化学学科入选ESI世界排名前1%。

  • 2013年7月18日

    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签署共建湖北大学的意见,湖北大学成为湖北地方第一所省部共建高校。11月,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 2013年12月19日

    湖北大学科技园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开工奠基。

  • 2015年1月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5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湖北大学入选2015年中国大学ESI高被引论文排行100强、国家社科奖励排行榜100强、最具媒体影响力100强、校友捐赠排行榜100强,在综合类高校分类排行中排名第47位。

  • 2016年1月

    湖北大学与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 

  • 2017年12月22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公布2017年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名单,湖北大学药物高通量筛选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

  • 2018年1月19日

    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和省发改委联合发布湖北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湖北大学入选“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 2018年3月

    学校两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 2018年5月26日

    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湖北“双一流”建设高校共建协议,继续共建湖北大学。

  • 2018年7月

    国家外国专家局下发《关于下达2018年度地方高校教科文卫引智项目计划和经费的通知》,学校“能源捕获和环境传感绿色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其中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正式成为“111计划”高校的一员。

  • 2018年10月31日

    国家科技部、湖北省政府联合下发《关于批准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批准依托学校建设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19年12月

    教育部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湖北大学17个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首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量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湖北高校前列

    • 高考分数   204
    • 全国综合实力   116
    • 省内综合实力  8
    • 社会认可度  29.00
    • 硕士点  33
    • 博士点  11
    • 城市等级  新一线(A+)